运动健康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

[复制链接]

248

主题

305

帖子

220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0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6:0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专题导读
     “少年强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强”。青少年健康发展关乎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社会向善、文化传承,是每个家庭的幸福之基。为了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进一步促进体育与教育的全面融合,通过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2020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并于2020年9月21日发布。这被认为是我国青少年体育和健康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然而,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与任务是什么?其与多年前施行的“体教结合”“教体结合”具有何种本质性区别?推进体教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与核心支撑是什么?在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对于以上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入探讨与解答,是学界应有之责。基于此,本刊特邀国内相关领域的管理者和知名学者(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王登峰,首都体育学院钟秉枢,武汉体育学院柳鸣毅与武汉大学丁煌,上海体育学院唐炎与陈佩杰),围绕“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这一核心命题进行专题研究,从宏观层面揭示体教融合的发展目标并勾勒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从中观层面剖析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和推进路径,从微观层面直面高考改革的动力因素,以引发学者对相关议题的深入探讨,并为体教融合政策的推进与优化提供学术参考。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学校体育
改革方向

作者简介


     王登峰,男,山东安丘人,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指委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香港青年协会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席、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等,出版《解读中国人的人格》《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等专著十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引用本文
王登峰.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 44(10): 1-4
     2020年4月2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2020年9月21日发布)指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教融合概念的提出是对新时代我国教育和体育工作的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对于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此背景,本文拟对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学校体育的价值定位及其改革方向进行探析。
1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
1.1 促进青少年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从本质而言,体教融合就是把竞技人才的培养(体)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教)之中。新时代学校体育在体教融合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这主要体现为学校体育在促进青少年“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中的全方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的“6个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其均可通过体育课、体育锻炼、体育竞赛进行培养和塑造。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与积极运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学校体育应将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开展经常性的课余训练和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作为题中应有之义。从历史上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对学校体育作用最全面、最权威的概括。这就彻底改变了原来学校体育只注重锻炼身体的目标(仅关注增强体质,且更加强调增强个人体质),新时代学校体育要实现对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队合作、顽强拼搏、承担责任、遵守规矩等优良品质的系统培养。从此意义而言,新时代学校体育强调体育的完整意义,以实现蔡元培提出的“健全人格,首在体育”的目标。正如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提交的《体教融合不能忽视人格塑造》提案所言,围绕体教融合的各类顶层设计、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应以人为本,在促进广大青少年强身健体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格塑造。学校体育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让青少年强健体魄,而且要使其在体育活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因此,学校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为此,体育应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以教育为本,做好体教融合工作。通过体教融合使学校体育面向每个个体,促进每个青少年都能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体育认识的一次巨大飞跃,即强调体育竞赛的重要意义与实践价值,如果学校体育没有体育竞赛就无法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青少年更享受不到体育的乐趣,体质健康也就无从谈起。从此意义而言,体育部门的所有资源不仅要向青少年开放,更要服务于全体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充分发挥体育系统的优势,引入社会资源,以社区为依托,提升青少年校外比赛规模、质量。体教融合的重要工作之一即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三大体系,为此,应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整个中国教育发展规划及中国体育发展规划。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体育部门应服务于这三大体系建设,服务于体育师资队伍培养和体育产业设施建设,实现共建、共享、共管。
1.2 发挥学校体育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中的基础性作用
     以足球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国际足球联合会主席因凡蒂诺时谈及中国发展足球的主要目标:一是通过足球运动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二是通过足球运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锤炼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三是提高中国足球的竞技水平。因此,体教融合的第二大目标即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体系的基础性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体教融合的方式对各个年龄段选拔出来的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培养。青少年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应在教育系统内接受系统培养,体育系统的高水平教练员、训练专家等应汇集到教育体系对青少年进行全面培养。通过学校体育输入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让青少年在“原生态”的教育环境下接受系统的体育培训与训练,稳步提高其竞技水平。在教育系统接受培训的青少年,首先要参加学校体育竞赛体系的系统比赛,然后也可进入单独组织的体育竞赛体系。以校园足球为例,目前的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已全部搭建完成,为了培养更多优秀足球运动员,教育部门与中国足球协会合作,举办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足球联赛,在联赛的基础上,同时开展县域范围内的“满天星训练营”。加入“满天星训练营”的青少年平时在学校学习,通过联赛选拔优秀足球人才。例如,1个县可选出1个由五年级男生组成的足球最佳阵容,可能包含20~60人,同样,也可选出由几十名女生组成的某个年级的全县足球最佳阵容。每周抽出1~2个时段对其进行系统训练,体育系统可选派最优秀的教练员参与训练与指导。每周六、周日组织青少年进行比赛,通过比赛选拔出某县最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逐步参与市域、省域乃至全国的训练和比赛。在此基础上,对全国各年龄段最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进行每年1个月左右(可在寒暑假)的系统训练,由此组建各个年龄段的国家队,在系统训练时集中,平时回到各自学校接受系统教育,通过体教融合的形式,基于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这种“新型足校”的模式可破解优秀后备人才不足、运动员过早放弃学业造成大量人才成长受阻等弊端。
     然而,在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受众较少的项目(如举重等)中,体育系统仍须发挥其举国体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优势。在具体的政策保障方面,理想的模式是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一直未脱离教育系统,如果有的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高中毕业时即被国家队或职业俱乐部选中,教育系统(大学)可为其保留一定年限的学籍。例如,某个球员在高中毕业时被职业俱乐部选中,可先在职业俱乐部进行若干年训练和比赛,此后根据自身情况,可继续作为职业球员进入职业队,也可回归大学完成学业。这既畅通了运动员的成长路径,也解决了运动员学习的后顾之忧。当然,这种方式会对传统少体校的生存产生冲击。其实,这种冲击并不可惧,反而会促进少体校的成功转型。传统少体校可转型为区域性体育服务供给机构或基地,少体校的教练员在不改变人员属性的前提下受聘为学校体育教师或教练员,为学校体育提供专业的师资资源。同样,优秀退役运动员亦可发挥其专业优势,受聘于学校,为青少年提供专业体育指导,以此打通体育师资互通的途径,实现体育师资资源的有效融合。理顺包括学校、职业俱乐部、专业运动队、社会机构在内的人才输送机制,做到“谁培养,谁受益”;消除行业壁垒,化解职业俱乐部、专业运动员升学壁垒。同时,全国性的学生运动会也应实现体教融合,改变以往“运动会是少数精英的舞台”的局面,让所有青少年都能参与适合自己的体育比赛,在促进全体青少年“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基础上,发挥学校体育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中的基础性作用。
2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价值定位与改革方向
2.1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价值定位 
     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角度而言,学校体育的价值定位即提高国民素质,振奋和强化民族精神。体育是现代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种民族精神包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国际足球联合会主席因凡蒂诺时谈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的精神,通过广泛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即可培养和磨炼这种民族精神。因此,学校体育是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必要手段。
     从教育角度而言,体育是教育的基石,而教育又是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基石,此为优先发展教育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包含的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看,其中最重要的基础还是体育。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对“体”作了高度概括:“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因此,在教育中,体育是“各育之基”。
     从个人角度而言,体育是成功和幸福的基础。每个人的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个性、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个人成功和幸福的基础,亦是家庭幸福的基础。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教育本身以及每个人而言,学校体育的价值都是不能忽视的。
2.2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
     基于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和学校体育的价值定位,学校体育应进行如下方向的改革。
2.2.1 改革体育竞赛模式
     在传统学校体育模式中,长期以来体育竞赛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未能形成有效的校园体育竞赛体制、机制和组织方式,很多学生在上完14 a体育课之后,可能未曾参加过班级或校际体育比赛,如此就无法实现体育真正的育人功能。顾拜旦在《奥林匹克宣言》中明确提出,竞技运动可以造就一批身心协调发展的青少年,把这个运动推广到全世界,能够带来世界和平。竞技比赛是在规定的时间与地点、按照各方商定好的规则去比拼。比拼的结果有胜负,每个人都在规则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最大潜力发挥出来,在赛场上是对手,比赛结束后是朋友,此谓公平竞赛的要义,也是世界和平的基础。同时,在竞赛过程中可培养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不服输的精神、理性面对输赢的精神,如果青少年代表国家、学校、班级参赛,爱国主义、爱校主义、爱班主义思想便自然形成;如果没有参与竞赛,以上目标则无从谈起。在体教融合过程中,为了达成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的目标,应不断改革和完善现有体育竞赛模式。例如,可将全国体育竞赛按照“先分后合”的模式进行,在小学、初中阶段,教育系统的班级、学校比赛与体育系统的俱乐部比赛可独立进行,其后,俱乐部的前几名队伍可与教育系统的前几名队伍进行比赛。如此,俱乐部可从学校选材,同时学校运动队亦可从俱乐部选拔优秀运动员。高中、大学联赛亦可如此,学校联赛前几名队伍可与同年龄段的俱乐部联赛前几名队伍“同场竞技”,允许2种模式并存,最终实现不同联赛与人才的交流与互通。
2.2.2 改革师资聘用模式
     在体教融合过程中,为了达成学校体育改革的预定目标,拥有足够的高水平体育师资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只有拥有足够多的优秀体育教师,才能保障学校开设更多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确保“一校一品”(1个学校拥有1项特色体育项目)的实现,为学生掌握1~2项专门的运动技能奠定基础。为了充实现有体育师资,需对现有学校体育师资聘用模式进行改革,允许多种师资聘用模式并存。①学校可通过教育部门购买服务,聘用体育系统大量的优质教练员、裁判员参与学校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提升学校体育师资水平,实现体育系统教练员资源的合理流动与资源共享,同时,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将其纳入教育系统进行统筹。②学校可通过设置不同的师资岗位(如体育教师、教练员等)促进师资队伍的稳定与水平的持续提升。③对于聘用的体教师资,提升其体育专项技能和教学能力是关键:对于专职体育教师而言,应基于学校特色项目,采用各种培训方法提升其该运动项目的专项运动技能及教学能力;对于兼职体育教师而言,首要目标是提高其教授学生基本运动素质的能力。
2.2.3 改革考核评价模式
     考核评价是决定教育实践及其方向的“指挥棒”。为了深入推动体教融合,改革考核评价模式势在必行。在未来高考改革的设计方案中,减少统一考试科目是大趋势。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确定了20多项指标,包含德育、体育、智育、美育等各个方面,其中,体育占比相当大。为此,应全面总结体育中考的有效经验和做法,为“体育进高考”做好技术储备和舆论准备。同时,体育中考应成为动态评价过程。例如,将初二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其初一时的成绩进行对比,依据提升或降低幅度进行记分,到初三时同样与其初二和初一时的成绩进行对比,揭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纵向变化情况,鼓励学生自我锻炼。同时,也可运用各项目的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测试,凸显对学生平时运动技能和健康水平的测量,以及对其进步幅度的评价,高中阶段亦可以此模式推进。同时,应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适当增加少数民族体育测试项目。为了保障学校体育考核评价模式的有效推进,应将学生体质健康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其与考试、招生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应将学生体质健康作为评价学校以及地方教育、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等的重要指标。如此才能形成全社会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和解决学校体育工作问题的良好局面。
2.2.4 改革体育教学模式
     为了进一步实现体教融合的目标,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模式亦应进行相应完善。今后,应扭转学校体育课“重体能、轻技能”的趋势。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以下3个部分:①健康教育内容;②基本运动技能,如跑、跳、投等技能以及力量、速度、灵敏、平衡、柔韧等身体素质训练;③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因此,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至少拥有以上3种教材,通过一定学段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运动项目技能,其标志即为全员参与比赛,包括班级比赛、学校比赛、区域比赛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可保持选择项目的连续性,亦可根据兴趣重新选择项目,目标是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运动技能、参与体育竞赛。基于网络化工具的普及,可将海量的短视频运用于基本运动技能教学,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运动技能。例如,对于篮球教学中的三步上篮、突破、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学生可在网上先免费下载视频学习,上课时教师主要纠正学生的技术动作,在掌握以上技能后便组织相应的竞赛。另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为我们拓展基本运动技能教学空间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例如,帮助青少年在家庭空间内通过简单器械、徒手动作等完成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与锻炼,同时鼓励家长与子女共同参与锻炼、同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在实现体育生活化的过程中,最终实现生活体育化。
本文刊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44卷第10期,为方便阅读,此处删去原文注释,如果其他媒体或机构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打赏0人打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合作微博|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关于我们|CNNZ统计|运动健康网 ( 粤ICP备2021123979号

GMT+8, 2024-4-20 05:50 , Processed in 0.209261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运动健康网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