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飞 发表于 2016-9-5 10:16:35

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与体力活动

本帖最后由 王晓飞 于 2016-9-5 10:19 编辑

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与体力活动      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充满竞争力的基础,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体格、智力发育最重要的时期,此时期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成人后的健康状况。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的急剧增加和有氧能力等体质健康指标的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和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根据美国国家健康管理研究所(NIHCM)公布的一份报告里,在过去的25年里,美国超重和肥胖的青少年增加了3倍,仅2003~2004一年,美国超重和肥胖青少年就增加了17.1%,超重和肥胖的增加在男孩和女孩身上都有体现,儿童和青少年肥胖急剧增加,运动能力下降。      在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身体形态发育指标身高、体重等呈上升趋势,身体机能素质指标速度、耐力等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近年来,学生近视率和肥胖情况越来越严重;近视、肥胖以及其他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就上海市青少年体质健康而言,2010年上海市学生身体素质诸多指标持续下滑的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止,部分指标有所改善,但整体情况仍不容乐观。      已有研究证实,学生的每天体力活动水平和体育运动参与情况与体质水平密切相关,从而提示体力活动不足可能是导致体质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2015年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指出静态生活时间过多是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      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与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医学研究所充分证实了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具有多种益处。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对于日后的体力活动会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表明,体力活动不足,静态行为(尤其是视屏时间)过多会威胁到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增加慢性病的风险因素,例如心血管疾病,超重与肥胖等 。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为维持身体健康,儿童青少年每天应累积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等到高强度的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MVPA)。加拿大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指南提出,出于健康角度考虑,儿童(5-12岁)每天应进行至少60分钟的MVPA,这其中应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体力活动(Vigorous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VPA)和每周至少3天的力量训练,该指南还提到:更多的体力活动可以为身体带来更多的健康益处。      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儿童青少年均不能满足每天进行60分钟以上MVPA的建议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力活动的时间会越来越少(青少年每年降低7%),静坐时间会越来越多(儿童和青少年平均每年增加30分钟)。儿童不运动和肥胖的现象在中国也普遍存在。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状况也不容乐观,2010 年进行的国家体质与健康普查调查了30 个省的 166812 名 9-18 岁在校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结果显示仅 22.7%的学生报告能达到每天 60 分钟的体力活动推荐量。      我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2006 年 12 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2007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又称中央 7 号文件),其中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课时间、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以及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均作了明确要求,以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国内,王超选取11个城市中3121名学生进行体力活动推荐量的制定,这是我国首次依据大样本制定的推荐量,该研究建议:我国儿童青少年每日应进行不少于257分钟的低强度体力活动,不少于35分钟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以获得健康心肺体适能。但此研究受试者是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没有纳入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对体力活动的时间进行了建议,但没有涉及活动形式。      我国政府提出的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与发达国家现行的体力活动推荐量基本一致,但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形成完整、详尽的体力活动指南。我国政府提出的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尚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首先,我国仅对“体育锻炼”的时间做出了要求,并未明确体育锻炼的强度,而国外研究一致认为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才是与健康紧密相关的活动形式。其次,我国的体育锻炼要求并未涉及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体育锻炼固然重要,但明确将日常体力活动融入体力活动指南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儿童、青少年通过不限形式的力所能及活动达到推荐量,且有助于其养成健康、活跃的生活方式;其次,我国仅对学生在校内的体育锻炼做出了要求,而学生每天在校外的时间也很可观(尤其是周末及节假日)。鼓励学生在校外时间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体力活动,有利于其减少静坐行为和养成活跃的生活方式。      目前国内已有的大样本体力活动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调查等自我报告的主观测量方法,由于回顾偏差等,该方法并不能准确反映自由生活状态的体力活动水平。虽然有个别研究采用加速度计进行体力活动测量,但这些研究的样本量均较小,目前尚缺乏对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的能耗特点的客观、准确评估;也缺乏对体力活动形式的建议。
参考文献 李海燕.上海市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测量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上海体育学院, 2010. WANGY, LOBSTEIN T. Worldwide trends in childhoo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 Int JPediatr Obes, 2006, 1(1): 11-25. MALINAR M. Physical fitnes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tatusand secular change . Medicine and sport science, 2007, 50(67-90. 王静.美国德克萨斯州儿童青少年肌肉体质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陈修敏.高中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与思路分析. 青少年体育, 2016, 02): 103-5. 杨漾,陈佩杰,洪茯园,et al. 上海市2000-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变化趋势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012, 10): 1201-4. SACCHETTIR, CECILIANI A, GARULLI A, et al. Physical fitness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in relation to overweight prevalence and physical activity habits . J SportsSci, 2012, 30(7): 633-40. JANSSENI, LEBLANC A G.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health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and fitnes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youth .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10, 7(40. AVEYD.FAIGENBAUM T M B, JAMES MACDONALD,GREGORY D.MYER,ANDREA STACCIOLINI. 青少年运动缺乏症(EDD)研究的10大问题.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 38(11): 50-8.SAUNDERS T J, CHAPUT J P, TREMBLAY M S. Sedentary behaviour as anemerging risk factor for cardiometabolic diseases in children and youth .Canadian journal of diabetes, 2014, 38(1): 53-61.COOMBS N A, STAMATAKIS E. Associations between objectivelyassessed and questionnaire-based sedentary behaviour with BMI-defined obesityamong general populati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living in England . BMJopen, 2015, 5(6): e007172.MOUNTJOY M, ANDERSEN L B, ARMSTRONG N, et al. InternationalOlympic Committee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health and fitness of young peoplethrough physical activity and sport . Br J Sports Med, 2011, 45(11): 839-48.WHO: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 .Geneva:WHO Press. 2010.TREMBLAY M S, WARBURTON D E, JANSSEN I, et al. New Canadian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 Appl Physiol Nutr Metab, 2011, 36(1): 36-46;7-58.GUTHOLD R, COWAN M J, AUTENRIETH C S,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sedentary behavior among schoolchildren: a 34-country comparison . The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0, 157(1): 43-9 e1.HALLAL P C, ANDERSEN L B, BULL F C, et al. Global physicalactivity levels: surveillance progress, pitfalls, and prospects . Lancet,2012, 380(9838): 247-57.DUMITH S C, GIGANTE D P, DOMINGUES M R, et al. Physical activitychange during adolesc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 pooled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1, 40(3): 685-98.TANAKA C, REILLY J J, HUANG W Y. Longitudinal changes inobjectively measured sedentary behaviour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adiposity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ystematic review and evidence appraisal . ObesRev, 2014, 15(10): 791-803.马冠生,胡小琪,李艳平,等. 我国4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评价.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3(21): 263.宋逸, 张芯, 杨土保, 等. 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03): 347-54.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15): 1.王超. 中国儿童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推荐量研究 ; 上海体育学院,201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与体力活动